秦汉间成书的《尔雅》中有“狻麑(ní)”一词,晋人郭璞注解为狮子,出自西域。汉代已有明确的狮子形象。汉代百戏中的“曼延之戏”即扮兽而表演。《汉书》有“象人”之名,三国魏人孟康注曰:“若今戏鱼、虾、狮子者”,说明至迟在魏晋时已有确定的舞狮表演。南北朝时,佛教兴盛,狮子形象作为佛之座驾流传开来,具有特殊意义。狮舞更加隆重。唐朝以后,狮舞传入宫廷,宴飨时供人娱乐,名为“太平乐”,又名“五方狮子舞”。宋元以后狮舞广泛传于民间歌舞活动中,直至今天。
狮舞主要流传在中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云南、四川、港、台等地。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华人居住区内,每逢节庆,也有舞狮习俗。
狮舞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表演流派。“武狮”表演受到中国武术的深刻影响,注重武功和技艺,动作勇猛,技巧高雅,扑、跃、滚、翻、跳等均有武术健身之形,爬高、踩球、过跷板等惊险动人。“文狮”表演以戏弄、逗趣为艺,模仿打滚、搔痒、瞌睡、舐毛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