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礼”有着封建时代的烙印,他认为“礼”
有着作为政治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他认为用“礼”可以束缚民众思想,限制民众行为,把民众变为统治阶层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儒家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礼”渐渐演化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脱离了为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成为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礼仪。“礼”更多的是礼节、礼貌、礼仪的外化表现。所以,今天读孔子论述的“礼”,我们应更多地从礼节、礼貌、礼仪等行为规范方面来理解。
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时看见一个人正坐在路边休息。虽然这个人穿得不成样子,但是晏婴看得出来,这个人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于是便派人问他叫什么、从哪里来。
那人说:“我叫越石父,是齐国人,在中牟卖身为奴,看见使者您路过,想跟您回国。”晏婴问:“那你为什么要卖身为奴呢?”越石父回答说:“现在的我已经是饥寒交迫了,只好出此下策。”晏婴便用拉车的马帮越石父赎了身,还让越石父跟着自己一起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