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忠君之节,有孝治之名
唐人李延寿撰《南史》,在《孝义传》后论中,对比了两汉与魏晋南北朝不同的伦理道德观。他说:
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若使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以此而言声教,不亦卿大夫之耻乎!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汉世士大夫注重修身,所以忠孝成俗,他们之能出仕为官,都是忠孝所致。晋、宋以来,道德风尚变坏了,那些膏腴大族、世宦官僚,大多不讲忠孝,这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这里虽言东晋南朝,其实整个魏晋南北朝社会莫不如是,回顾这段复杂的历史,当知李延寿言之不虚。
这一时期的各代帝王,尤其是开国之君,大多靠篡夺起家,其自身便是一批不忠不孝之徒。魏晋以来,篡夺相寻,是举世公认的史实。曹氏篡汉,开启了篡夺的先例,但曹操毕竟有“遂灭群雄,克平天下”的功绩;司马氏篡魏,则通过宫廷政变夺得帝位,纯系阴谋诡计。唐太宗曾严厉抨击司马懿的不忠,他说:“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104]司马懿父子的不忠行为,就连其后代也深以为耻。东晋明帝曾向丞相王导问及前世所以得天下,王导乃述司马懿创业之始,及司马昭弑魏帝高贵乡公事,明帝羞愧掩面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105]后赵石勒也十分鄙视曹氏、司马氏父子的不光彩行为,对臣下说:“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