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学,特别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现象,肯下功夫思索。后来,他爱好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具有深湛的研究。当时有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一概辞掉了,只是拿研究学问和谈论哲理当作最快乐的事情,最后算是做了个黄门侍郎。
因为他的知识很丰富,能够把一切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尽量发挥自己的见解,于是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泻水,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的人就根据王衍的话,引申出“口若悬河”这句成语。
“口若悬河”比喻人健谈,言辞如河水倾泻,滔滔不绝。
立木南门
典出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制定新法完毕,尚未颁布。他恐怕百姓们不信赖自己,于是在秦国都城的南门口竖起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召集百姓,告示说:“如果有人能将木杆移至北门,赏赐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