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盛极而衰的明代道教
明代的历朝帝王大多崇尚方术,扶持道教。终明之世,朝廷经常建醮设斋,帝王们动辄扶乩降仙,礼部长官多用道士。当时,道士被授予真人、高士称号或被授官赐爵者数不胜数。不少道士尤其是正一派道士被朝廷委以重要官职,出入禁宫,干预朝政,有的位极人臣,擅作威福。道士地位之高、权势之重为历代所罕见,道教因而也对明代政治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中国封建社会道教的兴盛发展进入了最后一个高潮。从此以后,它便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落和解体,而开始了没落的过程。但是,尽管道教在明代贵盛一时,对于教理教义却没有建树,缺乏创新;道徒素质降低,教团日益庞大且腐化堕落。其宗教活动更多地限于斋醮祈禳、禁咒画符、印剑镇妖、占卜扶箕、祈雨生风、镇宅镇基等,从而与世俗生活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一、明朝诸帝崇尚方术,信奉道教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夺取天下,曾利用道人周颠、铁冠子为他编造神话、制造舆论,借以表明其势力的发展是天神的旨意,并且得神之助。他登基之后,他即征召正一派第42代天师张正常、全真道领袖张三丰以及邓仲修、傅若霖、刘渊然等,改封张正常为“真人”,正二品,予世袭,对他们优礼有加,极力扶持。与此同时,又在全国设立道教管理机构,并颁布一系列敕令,对道教加以扼制,使之控制在朝廷手中,能有效地为维护明朝的统治服务。洪武元年(1368年),他诏立玄教院(洪武四年废)。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道录司,负责掌管天下道教事务。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声称其起兵“靖难”、入继大统是因得到了真武神的大力相助。即位之后,为了酬谢真武神,命有司于“京城艮方(东北)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1]。永乐十年(1412年),大举兴建武当山宫观,历时六年,费以百万计。武当道教因而走向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