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大人果然没有辜负他文人的高贵出身,面对残破萧条的陕西大局,他依然不忘用儒家“仁者爱人、以己度人”的指导思想作为行事方针,提出“清慎自持,抚恤兵卒”的战略,即招抚流寇,放其归农,经济嘛要顺其自然发展,现在灾害的影响下,百姓贫困、物资匮乏,所以急需要时间“与民休息,休养生息”,不可图一时之心急,应该待一切慢慢恢复。这文人只道是流民也是大明赤子,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还是会从良的。他不知道,这些“赤子”早已成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亡命之徒,你不给他生活的保障,对全家都死光的灾民讲一大把忠孝仁义,无异于放屁。而经济慢慢恢复、休养生息之策虽然听起来没什么毛病,但是也只是纸上谈兵,陕西危机的局势根本就容不得缓缓行之,杨鹤大人所期待的“元气”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内回血,若要等百姓自愈,恐怕要花上几代人的时间。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杨鹤,他不主张招抚好像也没别的办法,当时崇祯二年,三边的军队都在袁崇焕那边跟皇太极死掐呢,想动武都没力量,所以一开始杨鹤提出来能减少军事损耗的缓行之法,崇祯是同意的,只要能给他省钱,最好还能不惹事,那就再理想不过了,杨鹤的主抚少战、镇之以静的概念显然正中崇祯下怀。招抚工作一开始还挺奏效的,陆陆续续有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来向政府投诚,领了抚恤粮纷纷解散。但是,不久之后杨鹤就惊恐地发现,那些本已答应回归良民的流寇首领,在回去几天后又重新集结起队伍,跟朝廷对着干了,如此“背信弃义”之举在儒学夫子杨鹤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你看,不是我说文臣百无一用,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流寇就是要吃饱肚子,你今天给他一袋米他走了,可明天吃完了他还得造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然无异于扬汤止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