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引周人对天命与君王、民之间关系的认识,似乎已经解决了周武王所谓“定天保”的问题。君王只要选择明德的行为,就能得民心从而得到天命。这点,在《尚书》之《酒诰》、《召诰》等篇列述夏、殷诸贤王明君的事迹中也屡屡提及。可是,另一方面《周书》又表述了对周未来之命运深深的忧虑。(见上引(《召诰》、《君奭》等篇文字)因为周人意识到,历史上也有荒淫乱政的君王,君王也有可能选择弃德而行暴政的行为。他们指出:殷纣王压迫人民,招致人民怨恨,“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19]上天将丧亡的苦果降给殷,并不是不喜欢殷,而是殷人淫乐的缘故。天并不暴虐,是殷人自己招来的罪过。夏代的情况也是如此。“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20]夏之祖先,得到天的抚顺和慈保。可是夏桀却大肆淫乐,不肯恤问百姓,不循天之道,所以“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21]周人此类说法后面蕴含了相当深刻的思想,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用现代历史理论的话语来说,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君王的行为出于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源于他们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非受某种客观必然性的支配,所以无论他们选择善行抑或恶行,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历史变化的关系问题。君王的意志是自由的,意志的自由使他们有自由选择自己行为的可能。他们可以选择理性的行为,如夏、殷之诸贤王;他们也可以选择非理性的行为,如桀、纣之类所为。所以,在周人看来,周之未来命运是难以确定的。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人深信天命,然而他们分析政权更替的原因,最终还是归于人的行为而非天意;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周人认识到把握天命的途径,却还要反反复复地强调这点,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周代君王(及诸侯王)并非没有重蹈夏桀、殷纣覆辙的可能。在《周书》中,我们看不出周人有永“定天保”的自信,也看不出以政权更迭为主线的历史变化将在周代终结的思想。在周人看来,过去是变化的、现在和未来也完全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相关影视:火爆娱乐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