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所译西书对同文馆的教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大多被用作教材,有的课程就直接以所译西书的名称命名的,如“万国公法”、“各国史略”、“富国策”等。
第二个从事翻译西书工作的机构是上海机器制造局所设的翻译馆。1867年,在上海广方言馆任教的徐寿向江南制造局会办沈宝靖、冯焌光建议:“设一便考西学之法,至能中西艺术共相颉颃。”他认为:“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见识,并可刊印传播,以便国人尽知。”此建议经两江总督曾国藩同意后,从1867年下半年开始由在上海的英国人伟烈亚力、美国人傅兰雅、玛高温和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委员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合作试译;前3位为口译,后3位为笔述。到1868年上半年,译出西书4种,即《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并随即送交曾国藩审阅。曾国藩阅后,大加赞赏,便奏请清廷设立翻译馆。其奏折说:“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扞格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拟俟学馆建成,即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妥立课程,先从图说入手,切实研究,庶几物理融贯,不必假手洋人,亦可引申其说,另勒成书。此择地迁厂及添建翻译馆之情形也。"1868年6月,翻译馆正式开馆。